資訊丨從城投債務轉變到地方政府債,資產端風險能否大幅收斂?
新增6萬億元化債資金開閘,中國積極財政政策開始發力。多地發債置換存量隱債,有地方將爭取化債額度作為頭號任務。
新增6萬億元化債資金開閘,中國積極財政政策開始發力。
11月18日,財政部宣布兩項重大政策進展,一是11月9日將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新增地方債務限額下達各地,用于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部分省份已啟動發行工作。按此計劃,今年最后兩個月將有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待發行,用于置換隱性債務。
二是財政部正在制定2025年地方債額度提前下達的工作方案,以更好保障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資金需求,發揮政府債券資金對經濟回升向好的作用。按往年提前下達額度估算,專家預計或超2萬億元。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19日晚間,河南省、貴州省、江蘇省、浙江省、遼寧省等5省份和大連市、青島市、寧波市等3個計劃單列市,都披露了再融資專項債券發行計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總規模約為352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輪化債不僅可以大大減輕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釋放地方政府的經濟活力,同時也將會給地方政府的主要債權人之一商業銀行送去利好。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地方債置換存量隱債將降低銀行資產端風險,改善商業銀行指標,使其可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為幫助地方化解債務,此前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一輪化債舉措,推出總額10萬億元的化債組合拳。
這10萬億元化債資金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2024年至2026年,每年發行2萬億元地方政府再融資專項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合計6萬億元;二是2024年至2028年,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置換地方隱性債務,合計4萬億元。
此外,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通過三項政策協同發力,在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11月9日,財政部將6萬億元債務額度下達各地,指導、敦促地方政府抓緊履行法定程序、穩妥做好發行工作,妥善安排債券資金。
記者注意到,截至11月19日晚間,包括河南省、貴州省、江蘇省、浙江省、遼寧省,以及大連市、青島市、寧波市等,都披露了再融資專項債券發行計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合計規模為3521.169億元。
“近期力度更大的化債政策正在逐步落實,地方政府既能減輕當期負擔,又能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記者表示,這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中長期回升向好,形成財政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此外,有接近地方政府的業內人士表示,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對于本次化債方案非常重視,有的地方政府已經將爭取化債額度作為政府的“一號任務”。
債權人也受益,銀行資產質量有望改善。
商業銀行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債權人之一,此輪化債對其有何影響?
國聯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李清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地方政府債置換隱債使得銀行資產端由風險權重更高的城投債務轉變成風險權重低的地方政府債,降低銀行風險資產占用,改善商業銀行指標,使其可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也表示,隨著化債政策落地,將對商業銀行產生積極正面影響,有助于改善金融資產質量。一方面,改善地方財政負債結構,提升償債和融資能力,部分銀行潛在地方債不良風險降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輕裝上陣,更多資源用于發展經濟,利好銀行存款與信貸產品服務需求。同時,政府債券大量發行、債務重組、資產管理等也將拓展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空間。
此前2023年,央行曾對全國3985家銀行機構開展壓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債券違約風險對參試銀行影響較小。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良資產率上升至15%,全部參試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降至14.38%,下降0.69個百分點。若賬面價值最大的10只債券發生違約,全部參試銀行資本充足率降至14.81%,下降0.26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過去,向商業銀行貸款是地方融資平臺的主要借款來源,特別是對于很多沒有信用評級的區縣級地方融資平臺而言,很難通過發債進行融資,其貸款利率普遍在6%至7%左右。
海通國際近期調研了3家農商行、3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調研結果顯示,銀行普遍認為化債對其影響不大。認為有影響的銀行表示,凈息差影響僅2bp,或者化債高峰期已過。
海通國際周琦認為,在總體化債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將優先以低利率置換信用風險高的部分。從銀行業績的角度,這既減少了減值損失,同時在信貸需求有限的情況下,保留了高質量的利息收入,在資產質量和凈息差兩方面形成支撐作用。
中金公司分析師林英奇也表示,本輪債務置換可能小幅降低銀行的利息收入,但能夠降低相關敞口的長期風險,通過改善資產質量、減少信用成本的方式能夠基本對沖凈息差下降的影響,也能夠節約資本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