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企改革關鍵年:三項制度如何重塑市場競爭力?
依據2025年出臺的最新政策文件,并結合眾多企業的實際實踐案例來看,當前這一改革呈現出了五大顯著趨勢。
一、市場化用人機制邁向縱深,剛性約束持續強化
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漸成常態
2025 年,國資委出臺多份文件,明確中央企業要全力推進經理層成員的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且著重強調“剛性兌現”這一關鍵原則。這意味著績效目標與薪酬、職務調整緊密相連,形成嚴格的對應關系。以中國石油集團為例,其推行“以績定薪”機制,將管理層薪酬的浮動比例大幅提高至 30% - 50%,同時構建起“三年連評”的考核體系,使管理層的績效表現與薪酬待遇緊密掛鉤,增強了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山東能源集團在職業經理人的選聘過程中,創新性地引入市場化競標機制,管理層淘汰率從 2024 年的 5%上升至 2025 年的 8%,通過競爭機制激發管理層的活力與創造力,提升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
管理人員退出機制成為標配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中央企業需在各級子企業廣泛落實“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建立健全管理人員的動態管理機制。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已有 73%的央企二級單位順利完成管理人員崗位勝任力評估工作。在其中,有 8.2%的管理人員因未能達到考核標準,被依法依規進行降級或調崗處理,充分彰顯了管理人員退出機制的嚴肅性與有效性,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薪酬分配凸顯差異化,創新激勵同步推進
核心崗位薪酬優勢凸顯
此次改革著重打破傳統的“平均主義”薪酬模式,科技人才與關鍵崗位的薪酬激勵得到極大強化。以中石油為例,其在科研團隊開展“項目跟投 + 超額利潤分享”機制的試點工作,使得科研人員的薪酬上限能夠達到同級管理崗的 2 倍之多。據申萬宏源證券相關報告表明,在 2025 年國有上市公司里,有 45%的企業已經設立了科技人才薪酬特區,研發骨干的年薪平均增幅達到 25%,通過這些舉措,極大地調動了核心崗位人才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力,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中長期激勵方式多元拓展
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等激勵工具的應用速度不斷加快。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新推出股權激勵方案 32 例,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40%,而且其中 70%的方案都將核心技術人員納入覆蓋范圍。像中國電信等企業還積極探尋“虛擬股權 + 業績對賭”的新模式,直接將員工的收益與企業市值的增長緊密相連,這種深度綁定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員工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組織形態革新與管控模式進階
架構優化促高效管理
中國石油集團采用“總部直管 + 專業化管理”的模式,成功將管理層級壓縮至三級,這一舉措使得其海外業務板塊的運行效率顯著提升 30%。山東能源集團則推行“戰略型管控 + 穿透式監管”的模式,把總部職能部門從 28 個精簡至 18 個,從而實現了決策效率提升 40%。通過這些組織架構的調整與優化,企業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提高運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分類改革實現精準治理
依據企業的功能定位,如商業一類、二類以及公益類等不同類型,改革路徑進一步細化明確。對于商業一類企業,例如處于競爭性行業的國企,全面推行市場化選聘機制,目前職業經理人比例已達到 60%,充分引入市場競爭元素,選拔優秀人才推動企業發展。而商業二類企業,像能源、交通領域的企業,側重于戰略型人才的儲備工作,預計在 2025 年計劃新增“戰略使命崗位”1.2 萬個,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以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的發展需求,實現差異化精準治理。
四、數字化助力與監管體系變革
數據穿透監管成為常態
國資委明確規定,在2025年底前要達成全級次數據的實時采集目標,借助司庫系統、產權登記平臺等工具,進一步強化對企業的動態監控。以中國石油為例,其構建了“三重一大”數字化決策平臺,使得關鍵流程的審批時間大幅縮短50%,有效提升了決策效率與監管效能,讓數據穿透式監管在企業運營中發揮重要作用,確保企業各項決策與運營情況處于嚴密監管之下。
考核指標聚焦質量效益
2025年央企考核體系迎來新變化,新增“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等指標,取代傳統以規模為導向的指標。據東方財富證券相關統計,80%的地方國企已把ESG(環境、社會、治理)指標納入管理層考核范疇。這一轉變促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的提升,從多維度衡量企業的經營成果,推動企業朝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五、混改協同與戰略新興領域深度交融
混改助力機制變革突破
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然成為三項制度改革的關鍵試驗田。在2024年的國企混改實例中,高達85%的企業同步推進董事會授權改革,非國有董事的占比提升至35%。以物泊科技(隸屬于山東能源旗下)為例,通過引入民營資本,順利實現全員市場化用工模式,使得勞動生產率同比大幅提升28%。混改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新的資本與活力,更在機制變革上取得顯著成效,推動企業向更加市場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戰略新興產業人才競爭加劇
2025年,中央企業計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新增研發人員15萬人,同時采用“揭榜掛帥”的機制來吸引外部高端人才。據國資委相關數據表明,戰略新興產業人員的平均薪酬相較于傳統業務高出30%,股權激勵的覆蓋率更是超過50%。在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人才競爭愈發激烈,各企業紛紛通過多種舉措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當下,三項制度改革已逐步從單點突破邁向全面整合,展現出“用人機制市場化常態運行、薪酬激勵精準施策、組織架構靈活高效、監管方式數字化賦能、混改協同深度推進”的新特點。伴隨2025年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步入尾聲,未來改革將更加注重戰略功能的強化與創新動力的激發,旨在通過制度的持續優化,不斷激發國有企業的內在活力與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