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關于2024年自治區本級財政決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財政經濟委員會提出意見:強化政府債務管理,切實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要鞏固退出地方債務重點省份成果,指導盟市旗縣因地制宜統籌做好化債工作。由此,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官宣確認退出地方債務重點省份名單。
01
“率先退出”有利于探索退出后的管理模式,
并為其他省份形成示范效應
今年1月份,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率先公開發文稱要全力打響化債攻堅戰,有望率先退出債務重點省份。3月份,寧夏財政廳廳長孫志表示:對照國家標準,寧夏回族自治區已符合退出債務高風險省份的條件,前期寧夏已向國務院提出申請。上述兩則“公開表態”引發了市場對于退重點省份相關內容的關注。根據聯合咨信研報指出,債務高風險地區涵蓋12個重點省份: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和寧夏。中誠信分析指出,“99號文”所涉及的核心關鍵內容是地方政府退重點省份的標準、程序及大致時間安排。地方政府在化債同時也要重視發展,因此需要提供一個退出重點省份的路徑。而對于市場較為關心的“哪些重點省份有可能率先退出”問題,華泰固收此前的測算數據推測,擬退出重點省份可分為三個梯隊:
(1)第一梯隊:遼寧、青海、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
(2)第二梯隊:廣西、重慶、甘肅、云南。
(3)第三梯隊:其余省份。
對于加快退出高債務風險省份,平安固收認為,“率先退出”有利于中央探索退出后的管理模式,并為其他省份形成示范效應。02
退重點省份有助于更好平衡化債與發展,
促進區域經濟活力增長
華創固收研報指出,2023年12月,47號文出臺,要求重點省份在地方債務風險降至中低水平之前,嚴控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嚴格清理規范在建政府投資項目。這也意味著,重點省份在得到化債政策傾斜的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發展限制。例如:地方政府禁止新增投資類項目被及時叫停。2024年8月,云南省元謀縣住建局在答復縣人大代表建議(關于加強縣城區斷頭路硬化的議案)中提到,2023年12月,國辦印發《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國辦發〔2023〕47號文件)指出,12個重點省份要全力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在地方債務風險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嚴控新建政府投資項目,而云南位于12個地區之列。市政領域除城市燃氣、排水、供水、供熱設施項目外,其他項目都屬于禁止類項目。因此,元謀縣濱河一期與鳳景苑小區之間的路面硬化工程被擱置。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對于基建投資項目的明確劃分是落實債務管控的重要內容之一,旨在限制政府投資支出,從源頭上控制債務增量。在中央“統籌抓好化債和發展”的政策要求下,經過一年多的債務化解,部分重點省份債務風險水平有所下降,開始積極申請退出重點省份序列,以在化債的同時謀求經濟發展。因此,華創固收觀點認為,退重點省份的目的在于更好平衡化債與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活力增長。短期來看,退出重點省份序列或可使得區域內投融資情況邊際好轉。據DM統計,根據12萬億化債資金安排,目前2025年置換隱債專項債發行進度近90%,發行規模合計為18380.1561億元。從各地發行進度來看,山東、四川、江蘇、江西等25地2025年度“置換隱債專項債”額度或已用完,貴州、吉林進度均在90%以上(含)。
目前已有33地披露發行“特殊”新增專項債(本文指未披露一案兩書的新增專項債),合計規模7793.855億元。上述兩項化債資源將緩解地方“燃眉之急”,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減少利息支出。伴隨著一攬子化債政策的推進,不少地方隱性債務化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25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72地區宣告“全域隱債清零”,部分地區按計劃/超額完成年度隱債化解任務,從而達到債務規模和債務率實現“雙下降”,隱性債務和融資平臺實現“雙清零”。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禁新增隱性債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完善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優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此外,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亞洲金融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量和債務規模都有了大幅度下降,債務風險趨于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