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至2025年3月初,深圳財政已實繳出資超1500億元,分批次設立13支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累計撬動資本近5000億元,設立300余支子基金,構建起地方級最大體量的政府投資基金群,形成覆蓋天使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接續投資體系。多年來,深圳引導基金的發展與特區產業轉型升級同頻共振。
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具有“高風險、長周期、高回報”特征,深圳始終不對政府投資基金設立“虧損上限、收益下限”,堅持與社會資本“風險共擔、收益讓利”,最高讓利比例可達100%,換取長期產業價值,并積極引導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深圳市引導基金普通合伙人深創投集團在遴選基金管理人時堅持公平原則,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市場化投資策略帶來顯著成效。過去10年,深圳市引導基金“集團軍”累計支持8000余個產業項目,助力超1500家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近600家企業成功上市,成為國內培育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政府引導基金。而且,引導基金總體放大倍數約為4.5倍,單獨以市場化子基金計算,放大倍數達6.1倍,常年位居清科/投中等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榜單前列,如中國最受GP關注政府引導基金TOP30第一名等,成為全國地方引導基金的發展標桿。
(一)全國最大的政府引導基金集群
截至2025年3月,深圳市政府投資基金體系已形成"1+N"架構:市級引導基金總規模超4700億元,疊加"20+8"產業集群基金后,全口徑管理規模突破7000億元。這一規模遠超北京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100億元)、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超900億元)等國內同類基金,成為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地方政府產業投資體系。
深圳基金的規模優勢源于獨特的資本運作機制:通過"財政出資+國資注資+社會募資"的三元結構,市級引導基金實繳出資超150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比例達3.2倍。這種"財政杠桿+市場乘數"效應,使深圳基金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資本密集型領域形成戰略威懾力。例如,2025年新設的500億元國資基金,單筆規模即超過多數地級市引導基金總和。
(二)全生命周期的資本覆蓋
深圳基金構建了"種子基金(20億元)-天使基金(百億級)-產業基金(千億級)"的金字塔體系。
在極早期階段,種子基金重點支持實驗室技術轉化,單個項目最高投資2000萬元;
天使基金則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A輪及更早期項目占比不低于40%。
這種分層布局使深圳基金能夠精準捕捉技術突破窗口,例如對墨芯人工智能的連續三輪投資,從天使輪的500萬元到A輪的1.2億元,全程陪伴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在成熟期領域,深圳基金通過并購基金推動產業整合。例如,深重投集團發起的半導體產業基金,以50億元規模主導對某存儲芯片企業的跨境并購,填補國內產業鏈空白。這種"投早投長投整合"的策略,使深圳基金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深圳基金將90%以上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領域占比超60%。在半導體領域,深圳基金已形成"設計-制造-封裝"全鏈條布局:對鴻芯微納的EDA工具研發投資3億元,推動國產替代突破;對中芯深圳的12英寸晶圓廠注資50億元,支撐華為麒麟芯片量產。這種"材料-設備-工藝"的垂直整合,使深圳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專利數量占全國35%。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圳基金首創"算法-算力-數據"三位一體投資模式。對云天勵飛的視覺計算芯片投資2.8億元,其技術已應用于深圳智慧交通系統;對OpenHarmony生態基金注資100億元,推動鴻蒙系統裝機量突破10億臺。這種"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生態構建"的閉環,使深圳成為全球AI應用最活躍城市。深圳基金通過"風險讓利+容錯機制"破解硬科技投資難題。在收益分配上,對社會資本最高讓利100%,財政資金僅收取基礎收益;在考核機制上,明確"不以單一項目虧損為負面評價依據",允許基金存續期延長至15年。這種制度突破使深圳基金敢于在高風險領域重倉押注,例如對某量子計算企業的10億元投資,盡管尚未實現商業化,但已推動相關技術進入實驗室驗證階段。深圳基金還建立"技術專家+產業導師"的雙評審體系。在生物醫藥領域,邀請鐘南山團隊參與項目評估,確保對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前沿技術的精準判斷。這種專業化決策機制,使深圳基金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成功率比行業平均水平高27個百分點。深圳基金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專業管理"的三層架構:市級引導基金委托深創投集團管理,后者通過公開遴選引入紅杉中國、IDG資本等頭部機構作為子基金管理人。這種"國有資本+民營智慧"的組合,既確保政策導向,又激活市場效率。例如,深創投管理的賽米產業基金,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決策周期僅需45天,較傳統國資基金提速60%。在返投機制上,深圳率先試點"實質性返投"改革:允許子基金通過稅收貢獻、就業創造等替代投資指標,對種子期項目甚至取消返投要求。這種創新使深圳基金吸引到全球200余家GP落戶,管理機構數量占全國15%。在產業協同方面,組織被投企業參與華為、比亞迪等鏈主企業的供應鏈對接會,2025年促成交易額超200億元;在政策支持方面,為半導體企業爭取到每片晶圓2000元的量產補貼,使中芯深圳的14納米芯片成本降低18%。這種生態化服務,使深圳基金被投企業的存活率比行業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在退出機制上,深圳基金打通"IPO-并購-份額轉讓"多元通道。2025年上半年,通過深交所科創板實現退出的項目達17個,平均賬面回報倍數5.8倍;通過私募基金份額轉讓平臺完成交易32筆,交易規模超80億元。這種靈活退出機制,使深圳基金的資金循環效率提升40%。深圳基金已培育出近600家上市公司和200家獨角獸企業,其中半導體領域的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國28%。例如,大疆創新在深圳基金的連續投資下,全球無人機市場份額達70%;云豹智能作為DPU領域唯一獨角獸,其產品已應用于阿里云數據中心。
這種"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使深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形成全球領先的產業集群。在生物醫藥領域,深圳基金推動華大基因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全球領先,支撐中國在基因檢測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35%。這種技術突破,使深圳在精準醫療領域的專利數量超越波士頓,成為全球第二大創新中心。深圳基金對本地經濟的拉動效應顯著:每1億元投資可帶動GDP增長2.3億元,創造就業崗位120個。在光明科學城,基金投資的腦機接口項目已形成年產值50億元的產業集群;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基金支持的量子通信實驗室吸引200余名香港科研人員入駐。這種"資本集聚-人才匯聚-產業升級"的乘數效應,使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深圳基金還通過"飛地經濟"模式輻射全國。例如,與合肥共建的半導體產業基金,在合肥投資的存儲芯片項目已投產,同時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形成"制造在合肥、研發在深圳"的協同效應。這種跨區域合作,使深圳基金的產業影響力突破地理邊界。對生物醫藥企業的臨床研究階段投資,允許最長10年的虧損容忍期;對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設立"技術驗證-中試放大-產業化"三階段資金池。這種長期主義策略,使深圳基金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周期比行業平均水平長2-3年,但最終回報倍數高出40%。在激勵機制上,深圳基金對管理人實施"業績分成+跟投制度"。例如,某半導體基金的管理團隊可獲得超額收益的20%作為獎勵,同時必須跟投基金規模的5%。這種利益綁定機制,使管理人的風險偏好與基金長期目標高度一致。深圳基金依托前海、河套兩大平臺,構建"跨境資本-跨境技術-跨境人才"的融合機制。在前海QFLP試點中,允許境外資本以人民幣直接投資,2025年上半年引入外資超50億元;在河套合作區,設立10億元深港聯合創新基金,支持兩地高校聯合攻關AI倫理等前沿課題。這種開放格局,使深圳基金吸引到軟銀、淡馬錫等國際資本參與,外資占比達12%。在標準制定上,深圳基金推動建立硬科技投資的"深圳標準"。在半導體領域,聯合中芯國際、華為等企業制定14納米芯片量產標準;在人工智能領域,主導起草《AI倫理治理白皮書》,相關成果被納入ISO國際標準體系。這種規則制定權的爭奪,使深圳基金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掌握話語權。深圳基金正布局量子計算、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等未來產業。2025年設立的100億元未來產業基金,重點支持量子通信網絡建設,計劃在5年內建成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對某可控核聚變企業的30億元投資,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商業化發電。這種"技術儲備-場景驗證-產業爆發"的路線圖,使深圳基金能夠精準捕捉下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在生物科技領域,深圳基金投資的合成生物學企業,已實現人工合成淀粉的工業化生產,成本較傳統農業降低90%。這種顛覆性技術,將重構全球糧食生產體系。深圳基金計劃到2026年形成萬億級"20+8"產業基金群,吸引經備案的股權投資基金超1萬家。為此,深圳正打造香蜜湖、深圳灣等四大風投創投集聚區,提供50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和配套設施。這種"資本集聚-人才匯聚-產業升級"的生態構建,使深圳有望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的硬科技資本中心。在國際化方面,深圳基金將依托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推動人民幣跨境投資。例如,2025年發行的首支綠色熊貓債券,吸引中東主權財富基金認購30億元,推動深圳成為全球綠色金融樞紐。綜上所述,深圳政府投資基金的成功,本質上是"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動實踐。其萬億級規模、硬核投資、市場化運作的三位一體模式,為全球產業資本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正如對大疆創新的連續投資所揭示的:真正的資本力量,不在于短期逐利,而在于對技術趨勢的精準判斷、對產業規律的深刻理解、對長期價值的堅定信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深圳基金的探索不僅關乎一城一池的產業興衰,更關乎中國在全球科技革命中的戰略位勢。當500億元國資基金投向人工智能,當20億元種子基金孵化量子計算,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戰略押注。深圳基金的故事說明:在硬科技競爭的戰場上,資本已成為比土地、勞動力更重要的生產要素;而掌握資本戰略主動權的城市,終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占據制高點。來源:華君策。本文僅作學習交流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侵權,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