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丨房價基礎,債務就不基礎?回溯首個地級市財政重整
政府債務130億,卻成全國首個財政重整地級市,“白菜”房價城市鶴崗到底怎么了?鶴崗是如何“破產重組”的?
01 什么是“財政重整”?
(一)財政重整的條件
財政重整的概念最早源于2016年10月27日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國辦函〔2016〕88號,以下簡稱“預案”)。該預案是應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重要制度安排,旨在建立健全快速響應、分類施策的應急處置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根據《預案》,市縣政府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債務管理領導小組或債務應急領導小組必須啟動財政重整計劃:
1.一般債務付息支出超過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0%;
2.專項債務付息支出超過當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的10%。
此外,即便未達到上述比例,若市縣債務應急領導小組認為確有必要,也可決定啟動財政重整。
(二)財政重整的措施
財政重整計劃主要包括:(1)拓寬財源渠道;(2)優化支出結構;(3)處置政府資產;(4)申請省級救助;(5)加強預算審查;(6)改進財政管理。
按照《預案》要求,實施財政重整的地區,首先得壓縮開支,減少建設性支出,通過“緊衣縮食”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還債,其次要處置國有資產,最后才是申請上級政府救助。
(三)財政重整不等于財政破產
財政重整計劃實際是對政府預算的一種重新安排,和債務重組是不同的概念,更不是政府的破產計劃。
財政重整本質就是“壓減非剛性支出、償債優先”。財政重整期內,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政策支出和政府有效運轉支出外,視債務風險等級,本級政府其他財政支出應保持“零增長”或者大力壓減。
具體包括“壓縮基本建設支出”“壓縮政府公用經費”“控制人員福利開支”“清理補助補貼”“調整過高支出標準”“暫停土地收入政策性計提”等六個方面。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暫停財稅優惠政策,并通過處置政府資產、申請省級救助等方式增加償債資金來源。
02 黑龍江鶴崗怎么了?
鶴崗,與雞西、雙鴨山、七臺河并稱“黑龍江四大煤城”,是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鶴崗“房價基礎,債務不基礎”的悖論,既是資源型城市轉型求生的縮影,也是地方財政風險的樣本。
(一)鶴崗房價“基礎”:人口流失與資源枯竭的雙重擠壓
鶴崗房價之低已成為全國典型案例。2025年9月數據顯示,其二手房均價僅為1983元/平方米,部分區域如東山區甚至低至1213元/平方米,新房均價也僅3096元/平方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基礎款”房價的形成,根源在于結構性矛盾:人口持續外流、資源型經濟衰退和土地財政困境。
(二)鶴崗債務“不基礎”:財政重整與隱性風險的疊加困境
近年來,鶴崗成為全國首個財政重整的地級市,引發廣泛關注。與極低房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鶴崗政府債務規模持續高企,債務風險已觸發財政重整機制。
2020年末,鶴崗市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31.1億元。2020年鶴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鶴崗市全口徑財政收入38.8億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公共財政收入23億元,全口徑財政支出157.7億元。
從財政收支結構看,鶴崗全口徑財政收入不足40億元,財政自給率(收入覆蓋支出比例)尚不足25%,其余近75%的支出需依賴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才能填補。這意味著,盡管鶴崗的政府債務規模相較于國內許多地區實屬“小巫見大巫”,但其自身的債務償還能力卻幾乎為零。
2021年鶴崗成為全國首個實施財政重整的地級市,核心措施包括暫停公務員招聘、壓減非必要支出、處置政府資產等。
截至2024年底,鶴崗市全口徑政府債務余額為229.65億元,較2023年增長5.7%,其中市本級債務余額169.62億元,占全市債務總額的73.8%。這一數據反映出鶴崗債務規模仍在持續擴張,但增速較往年有所放緩(2023年債務增速為12.3%)。
03 地方政府如何財務重整?
鶴崗市財政重整的核心癥結在于其內生增長動力的持續衰竭。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鶴崗長期以來依賴煤炭產業,在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宏觀背景下未能實現有效突破,導致傳統動能衰退、新動能培育不足,經濟運行陷入停滯甚至癱瘓狀態,無法依靠自身“造血”緩解財政壓力。
2021年以來,鶴崗圍繞“開源”和“節流”,主要通過以下方式推進財政重整:
(一)全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與造血機制重建
積極爭取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移支付支持,培育非煤產業,布局綠色能源、生態農業、跨境商貿等新業態,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和稅收基礎。
(二)實施全面預算緊縮與支出結構優化
嚴格壓縮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大幅削減非急需非剛性項目。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集中財力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等必支領域。
(三)強化國有資產整合與閑置資源盤活
推進政府持有的經營性資產、股權以及閑置土地、房產等資源的處置變現,建立國有資本收益補充社保和財政的長期機制。
(四)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分類化解存量債務,通過置換、重組、市場化償還等方式減輕付息壓力,嚴格控制新增債務,建立風險預警和長效監管機制。
(五)向上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
在自身努力基礎上,積極申請省級臨時救助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彌補基本財力缺口,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
財政重整不僅是財政收支的技術性調整,更是倒逼地方政府加快轉型、改善治理的重要契機。鶴崗能否借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財政和城市再生,仍取決于其改革決心與行動效能。
04 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鶴崗?
為避免成為下一個需啟動財政重整的“鶴崗”,各地應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多措并舉提升財政可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切實防范化解財政運行風險。
一要推動產業轉型,培育可持續財源。堅決擺脫對傳統單一資源或產業的路徑依賴,積極謀劃布局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建多元支撐、抗風險能力強的現代財源體系,從根本上增強財政“造血”功能。
二要強化預算管理,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堅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堅決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取消低效無效支出。嚴格規范津貼補貼政策,合理控制編外人員規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有限財力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和重點領域,切實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三要規范政府舉債,嚴防債務風險。依法依規實施政府融資行為,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對債務規模、結構和風險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積極通過置換、重組等方式化解存量債務,穩妥降低債務利息負擔,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四要依法組織收入,杜絕亂罰款亂攤派。嚴格遵守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法律法規,不得向下級單位或市場主體下達不合理的收入考核指標。嚴禁為彌補收支缺口而采取運動式執法、集中清繳等違規方式增收,營造公平透明、法治規范的營商環境。
五要主動爭取支持,加強上下協同。在立足自身努力、挖掘內部潛力的基礎上,積極向上反映實際困難,依法合規申請轉移支付和專項扶持資金。主動加強與上級財政部門的溝通匯報,用足用好政策資源,但須摒棄“等靠要”思想,真正做到上下聯動、合力解難。
各地應汲取鶴崗等地的教訓,早預警、早應對,通過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優化結構,全面提升財政運行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決避免陷入財政重整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