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盤活閑置農村資產資源?看各地實踐案例
各地都在以推進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著力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大膽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努力探求盤活鄉村閑置資源新路徑,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做法各異,基本思路是把握資源特性,發揮稟賦優勢,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增進農民福祉。
01
陜西省扶風縣:
“3+1”模式盤活閑置資產
如何讓閑置資產轉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扶風縣法門鎮探索的“3+1”盤活模式給出了答案。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升級、市場拓展三輪驅動+利益共享機制”模式,將莊白村閑置的食用菌大棚和加工車間轉化為高附加值羊肚菌產業鏈,實現了“資源變資產、低效轉高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樣本。
資源整合。精準活化資產,夯實產業根基。農村資源資產是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法門鎮以摸清“家底”為突破口,為產業發展搭建硬件基礎。資產清查建機制,摸清盤活底數。鎮村對閑置資產開展全覆蓋清查,建立以包含大棚、廠房、加工設備等為核心資產的數據清冊,并量化資產的盤活潛力。多方聯動聚合力,形成發展閉環。推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村集體搭臺、農戶參與”模式,構建“租金+保底分紅+務工收入”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政府招商+村企合作”,對法門鎮莊白村2020年建成的富硒食用菌深加工車間建設項目(低效閑置)引入陜西惟精和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入500萬元資金改造生產線,配套原料攪拌、滅菌、烘干設備10余臺,使莊白村閑置大棚煥新為標準化生產區,閑置資產利用率達到100%。村集體通過出租資產年增收8萬元,農戶每畝地獲800元租金,并能在后期菌種分揀、種植、管理等崗位上日賺110元,實現了閑置資產盤活、企業盈利、村集體經濟壯大、帶動群眾就業增收互利共贏。通過資源整合,莊白村讓閑置的資產重新“轉”起來,為后續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
技術升級。自主研發破瓶頸,賦能產業升級。資源整合解決“有無”問題,但突破產業瓶頸還需技術“硬支撐”,該企業以技術攻堅重塑生產效能。技術攻堅補短板,打造核心競爭力。與四川農業大學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出耐高、低溫的“關中1號”“關中2號”羊肚菌菌種。該菌種在關中地區實現畝產750公斤,較普通品種增產80%,并突破“高溫爛菌、低溫不出菇”的限制,畝均產值增至2.8萬元。智能化管理提效率,提升生產效能。生產線引入現代化技術,實現滅菌、培養等環節的精準控制,培育周期縮短13天。通過“產品質量+綠色認證”提升市場認可度,產品單價較普通羊肚菌高15元/公斤。市場拓展。雙線聯動開新局,提升品牌溢價。有了好產品,更要打開“走出去”的通道,法門鎮以市場創新為支點,撬動品牌價值的提升。線上線下雙驅動,拓寬銷售渠道。目前正籌備在線上開設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線下通過農業展會對接成都、福建等地商超和批發商,共簽訂200噸年度訂單,產品均價上浮9%,實現“本地出省、高端議價”。品牌化路徑延伸,打造產業IP,積極申請“法門菌珍”商標,開發禮品裝、凍干產品,形成“高端禮品+餐飲直供+電商零售”矩陣。2024年企業產值達800萬元,品牌溢價效應初顯,從“賣產品”到“賣品牌”、從“種得好”到“賣得俏”,產業鏈條在市場端完成了價值躍升。
利益共享。多方受益可持續,激發內生動力。產業振興不僅僅是增產增收,而是要讓各方共享紅利,法門鎮以利益共享機制凝聚長效發展合力。多維增收促富裕,激活“全民參與”。農戶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利潤分紅”獲得多重收益,豐產年份可增收2萬元;村集體通過資產出租和品牌收益,年收入突破50萬元,反哺村內公共服務。技能提升強內功,培育發展梯隊。聯合企業開展技術培訓80人次,孵化10余名技術骨干,農戶工資提升20%,實現“種菌人”向“技術員”轉型,形成“技能傳承+持續增收”的良性循環。從“分散獲利”到“共贏共生”,真正激活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02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
盤活閑置資源、改造升級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浦口區星甸街道高廟村位于南京市浦口區西北的蘇皖兩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偏遠,村內大量房屋資產長期閑置,缺乏產業支撐,無特色農產品優勢,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村民增收。2024年,在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推動下,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與高廟村開展結對共建,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改造升級市場、拓寬銷售渠道等方式,助力高廟村實現集體經濟壯大和鄉村振興。同時,深入挖掘街道各項資源,努力帶動周邊村社共同發展。
盤活閑置資產,引入專業管理。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與高廟村合作,梳理轄區閑置資產,重點聚焦石橋農貿市場。借助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的行業資源優勢,成功招引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會員單位——南京閱城農貿市場管理有限公司繁昌區分公司高質量運營團隊入駐,負責農貿市場的日常管理,不斷提升運營秩序和效率。
改造升級市場,提供優質服務。經過多方商討,已正式啟動農貿市場出新改造升級,預計一期工程投入500萬元,二期工程投入200萬元。改造完成后,石橋農貿市場將煥然一新,為石橋居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活服務,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
對接資源平臺,拓寬銷售渠道。為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積極協調資源,搭建展銷平臺。組織農場主前往市區參加線下展銷活動,有效提升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實現銷售收入超3萬元。后期將繼續拓寬渠道,助力羊肚菌等農產品銷售,推動凍庫、土地等租賃。
深挖街社資源,助力共同發展。南京市菜籃子工程促進會帶領會員單位先后5次實地走訪,會同街道共同梳理匯總閑置資產盤活利用、到期土地再次流轉招租、新建蔬菜陽光溫室以及在建冷鏈倉儲中心和農產品物流分揀中心農業項目招租、初級農副產品產銷對接、閑置勞動力轉化等5大類助力方向。專門制定下發相關文件,匯聚286家會員單位力量,共同助農破解發展難題。
03
甘肅省合黎鎮:
分類施策、整合資源
合黎鎮堅持資產不流失、不閑置的原則,厘清家底,全面摸清資產底數,依據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為抓手,以資源變產業、資產變資本、低效變高效、無償變有償的盤活思路,全面盤清集體資源、資產底子,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發包、租賃、合作、自營等多種方式,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充分發揮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的最大效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造血服務功能。
分類施策,挖掘資產“造血功能”。成立公司,立足農資、農機、農技服務,負責對農戶所需的化肥、農膜、農藥等農資送貨上門、服務到田,切實減少銷售中間環節、降低市場經營成本。著眼“耕、種、防、收”全環節,按照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的原則,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保姆式”農機服務。聘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指導農民科學用肥、合理用藥。
整合資源,充分釋放資產效能。持續走好“項目帶動型”路子,把盤活閑置低效資產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相結合,充分利用鄉村建設示范點農戶閑置屋頂發展光伏產業,建成五三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示范點320KWp容量的并網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預計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萬元以上,收益期為20年,實現村民和集體收入“雙增收”。
04
四川省威遠縣山王鎮:
多措并舉盤活閑置資產壯大集體經濟
綜合施策“收”,打通盤活“中梗阻”。聚焦閑置資產和低效用地整治,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回收、租賃等差異化措施盤活存量資源。對踏水老鐵廠100余畝閑置用地實施“村級評估收購+鎮級統籌開發”模式,通過協議收購節約用地成本200余萬元,擬規劃建設長葫灌區史料陳列館。采取價值測算、風險評估、座談交流等措施,“零成本”接收劉家洞煤礦170畝工業用地。積極探索“農戶退出+村集體收儲+社會資本合作”閑置土地開發模式,盤活白龍村閑置土地10余處400余畝。
融合發展“用”,激活價值“增長極”。構建“閑置地塊+產業地圖”匹配模式,精準銜接新型建材、農文旅等產業需求,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回收土地納入產業項目儲備庫。探索“生態環保+非遺文化+特色民宿”發展路徑,改造4處閑置校舍為非遺文創示范點位、凍庫、產業園區設施用房。整合閑置土地1100余畝、“癱瘓”村級經濟項目2處,吸引投資1300余萬元,發展中草藥種植800余畝,打造“千天·松宿”“溪谷木舍”等特色民宿4個,實現村集體經濟增長20余萬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年增收100余萬元,帶動畝均產值提升至傳統用地3倍以上,形成“騰籠換鳥”示范效應。
05
貴州省壩黃鎮:
抓產業、抓項目、抓招商
壩黃鎮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但由于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部分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處于閑置狀態。為激發閑置資產內生動力,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壩黃鎮積極對接協調資源,通過‘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方式,圍繞盤活閑置資產,豐富產業結構總體思路,將12個村集體閑置養豬場改建為標準化養牛場。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引進大型養殖企業,擴大規模搭建高標準牛舍。壩黃鎮養牛場按“種養循環、以種帶養、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以基礎母牛繁育和肉牛飼養為核心產業,配套種植基地建設,養牛場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用于還田還土,提高了土壤肥力,構建了“牛-肥-田-飼”生態農業循環體系,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協同提升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