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五五”文旅產業提質升級的關鍵期,隨著消費需求迭代、科技賦能加速與文化傳承要求提升,城投如何更精準對接國家戰略,深度融入地方文旅發展全局?如何在項目規劃中強化文化穿透力、在實施中提升民生獲得感、在創新中增強產業競爭力?
從岳陽市委書記“堅持用超常規的思維理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到漯河市委書記“把文旅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從杭州打造數字文旅第一城到蘇州將蘇州古城培育為世界級旅游景區,各地方政府對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安排,把文旅產業發展擺上更加重要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國內旅游人數56.2億人次,較上年增長14.8%;國內旅游收入14.15萬億元,同比增長6.0%,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活力迸發。國有企業作為承載景區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的核心載體、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始終在守護文化遺產、優化服務供給、引領業態創新的實踐中彰顯擔當。面向“十五五”文旅產業提質升級的關鍵期,隨著消費需求迭代、科技賦能加速與文化傳承要求提升,城投如何更精準對接國家戰略,深度融入地方文旅發展全局?如何在項目規劃中強化文化穿透力、在實施中提升民生獲得感、在創新中增強產業競爭力?“十五五”時期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城投在深度參與文旅項目規劃實施中,正面臨多重現實挑戰。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格局中,戰略對接是城投深耕文旅領域的核心命題,更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前提。作為連接政府戰略部署與市場發展需求的重要紐帶,城投的文旅布局始終深度依賴政府資源匹配精度、資金支持力度與政策指導效度。如何精準錨定國家文化戰略與地方文旅發展定位,避免項目規劃與區域資源稟賦、消費需求脫節,考驗城投的頂層設計能力。資源層面,土地供給、文化遺產授權、生態保護紅線等核心要素的調配權限多集中于政府層面,資源匹配的精準度直接影響項目規劃的可行性;
資金層面,文旅項目的長周期特性對財政專項支持、融資政策傾斜的依賴性強,資金保障的持續性決定項目推進節奏;
政策層面,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非遺活化利用等戰略導向與地方文旅發展定位的動態調整,為城投劃定了發展坐標系。
一方面,面臨較大投資壓力。從項目建設環節來看,景區開發涉及的土地開發整理涵蓋征地拆遷、場地平整等復雜工作,資金投入較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路網、供水供電、通訊網絡等基礎工程,規模較為龐大;旅游設施項目如游客中心、特色民宿、游樂場館的建設,以及長期的環境整治和生態維護,均需持續的資金支撐。另一方面,項目周期大幅拉長。區域整體規劃的調整可能使項目規劃方案被迫修改,延緩開工節奏;拆遷進度的滯后直接影響建設用地交付,阻礙施工推進;項目建成后,還需經歷市場培育期才能形成穩定客流,資金回籠速度緩慢。建設周期與資金回籠期的雙重拉長,讓城投參與文旅業務的投資壓力更為突出。運營方面,景區選址決定先天稟賦,客流量、周邊交通條件影響接待規模,門票價格、宣傳推廣效果關聯營收水平,任一環節薄弱都可能導致收益不及預期;作為運營收益核心構成的景區票務收入,近年來受政策調整影響明顯,門票免費開放、價格調控等政策雖利于惠民,但直接壓縮營收空間。管理方面,成本控制壓力突出,景區基礎設施維護、生態環境整治、安防保障等剛性支出持續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費用逐年攀升,隨著游客消費升級,對智慧化服務、個性化體驗、配套設施完善度的要求不斷提高,需持續投入資金進行服務升級與場景優化。營收增長受多重因素制約,形成成本與收益的失衡壓力。面向“十五五”,挑戰與機遇并存,城投開展文旅業務迎來良好的市場機遇。國家及地方層面密集出臺的支持政策,為城投參與文旅產業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國家戰略層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32號)明確提出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實施非遺保護傳承工程等戰略部署,為城投參與重大文旅項目提供了政策依據。地方政府層面,各地政府針對文旅融合、鄉村旅游、智慧文旅等領域的專項政策,為城投聚焦主業、精準發力提供了清晰路徑,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城投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一是國家層面政策強化發展保障。文旅部等部門先后出臺《關于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從用地保障、財政補貼、審批流程簡化等關鍵環節給予系統性支持,為文旅類項目規劃實施提供明確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二是地方政府專項債精準傾斜。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大對文旅領域的支持力度,2024年全國文旅類專項債發行規模同比增長超 20%,通過定向補充項目資本金,有效緩解文旅項目前期建設的資金壓力,為城投參與景區開發、設施建設等項目提供穩定資金支撐。三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針對性推出文旅專項貸款,在利率優惠、期限設置、還款方式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重點支持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文化遺產保護等重點領域,強化對文旅項目的金融賦能。四是新型債務融資工具創新推出。鄉村振興票據、鄉村振興專項公司債等新型債務融資工具逐步落地,為文旅類城投提供多元化融資選擇,通過創新融資模式破解傳統融資約束,為文旅項目運營和產業升級注入新的資金活力。消費升級趨勢帶來廣闊市場機遇,游客對高品質、個性化、體驗式文旅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推動優化文旅產品供給。并且智慧文旅成為發展熱點,通過引入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智慧景區、數字博物館等新業態,提升游客體驗的同時拓展營收來源,如線上文創產品銷售、虛擬體驗服務等已成為新增長點。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創造合作機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文旅一體化進程加快,依托區域資源稟賦開展跨省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區域文旅品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城投在盤活鄉村閑置資源、開發鄉村民宿、培育鄉村文旅IP等方面大有可為。文旅產業是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綜合性產業,其產業鏈覆蓋資源開發、產品運營、消費服務及衍生拓展等多個環節,既包含核心業態,也涉及跨領域融合的支撐要素。具體可分為上游資源與要素供給、中游運營與服務轉化、下游消費與衍生拓展三大核心環節。基于此,城投參與文旅業務需立足資源稟賦與政策導向,緊扣產業鏈三大核心環節(上游資源供給、中游運營轉化、下游消費拓展),并深度嵌入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數字經濟、存量資產盤活等國家戰略部署和政策安排,精準布局文旅產業投資方向,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深度融合。1.基礎設施:為開展文旅活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包括交通配套(景區道路、文旅專線、停車場)、公共服務設施(游客中心、廁所、無障礙設施)、能源與通訊(5G覆蓋、智慧電網)、美麗鄉村建設(村莊村貌改造升級)、社區微更新與公共空間再造等。2.資源挖掘:挖掘各類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山水、濕地、森林)、鄉村風貌、城市地標等資源的勘察、規劃與可持續開發(如生態保護、風貌修復)等旅游資源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古建筑、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技藝、民俗)、紅色文化資源等文化資源挖掘。3.“新”基建:整合景區客流、交通、消費等實時數據,開展大旅游數據中心建設、VR旅游、智能機器人、自助導覽設施建設等。1.運營管理與服務供給:將上游資源轉化為具體文旅產品,包括景區/度假區運營(票務管理、客流調控)、文旅小鎮/街區商業運營(商戶招商、活動策劃)、文旅綜合體(酒店、餐飲、零售)管理等場景運營。2.文旅產品策劃與開發:文旅產品的落地運營與服務交付,包括文旅綜合體(古鎮、街區、度假區)規劃、沉浸式體驗項目(實景演藝、MR導覽項目)開發、夜游項目、“文旅+”融合產品設計等。3.數字建設與智能改造:以技術賦能運營效率提升,智慧文旅系統建設(大數據監測平臺、客流預警系統)、數字內容生產(虛擬景區、數字藏品)、線上運營工具(小程序、直播帶貨)等。1.消費場景下沉:直接對接游客需求,在提供門票、住宿、餐飲、交通等基礎消費基礎上拓展多元化消費體驗,包括文創產品(非遺衍生品、景區IP周邊)、演藝娛樂(話劇、音樂節)、研學課程、康養服務等。2.營銷渠道拓展:打通從文旅產品到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包括:線上渠道:OTA平臺(攜程、美團)、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推廣)、官方文旅平臺(小程序、公眾號);線下渠道:旅行社門店、文旅推介會、跨區域合作聯盟。3.文旅價值延伸:拓展文旅消費邊界,形成“文旅+”融合生態,包括:文旅+鄉村:鄉村民宿、田園采摘、農耕研學;
文旅+康養:森林療愈、溫泉康養、旅居養老;
文旅+教育:博物館研學、紅色教育營地;
文旅+數字:虛擬景區游覽、文旅IP手游、數字文創交易。
04
以“吃住行游購娛”融合為引擎,
打造文旅發展新業態
在明確文旅投資方向基礎上,建議以政策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驅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融合發展文旅產業,構建“場景化體驗+數字化運營+產業化聯動”的文旅產業新生態。
一方面,挖掘地方特色餐飲。聚焦非遺技藝與老字號品牌,通過梳理地方餐飲文化脈絡,對傳統菜系、特色小吃進行文化基因解碼,打造主題美食街區或非遺工坊集群。例如,整合本地老字號餐館、非遺小吃攤位,建設“美食文化體驗館”,配套設立烹飪技藝傳習所,邀請非遺傳承人駐場演示等。
另一方面,推廣地方特色農產品。依托鄉村振興戰略,整合優質農產品種植基地,打造農產品文創包裝,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設計禮盒,將普通食材轉化為文旅伴手禮。并積極開發“田間到餐桌”體驗項目,如農耕研學、采摘體驗、手工加工工坊,讓游客參與農產品從種植到烹飪的全過程。一是打造造高端度假產品。依托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更新政策,通過保護性改造、主題化運營打造高端度假標桿。在城市更新場景中,對老建筑、歷史院落進行“修舊如舊”改造,植入在地文化元素與高端服務;二是開發鄉村民宿集群。通過“統一規劃+村民參與+專業運營”模式,聯合村集體梳理閑置農房、校舍等資源,推動民宿與鄉村產業聯動,配套建設共享廚房、研學教室、農產品展銷區,開發“民宿+非遺體驗”“民宿+農耕研學”“民宿+康養理療”等住宿產品。三是探索特色主題住宿。兼顧大眾消費需求,在城市近郊、景區周邊布局“微度假”特色住宿,如親子民宿、藝術民宿、運動主題民宿,配套共享菜園、露營基地、親子樂園等設施,滿足家庭客群短途度假需求;針對銀發群體,開發適老化民宿產品,配備無障礙設施、緊急呼叫系統等。聚焦文化旅游“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構建“快進慢游”的智慧交通網絡。外部交通層面,整合公路、停車場、充電樁等資源,建設“文旅交通樞紐綜合體”,配套智慧停車場(無感支付、車位預約)、新能源充電樁、共享汽車/自行車網點;內部交通層面,針對景區面積大、景點分散的特點,結合游客偏好(親子、研學、康養)智能推薦步行、觀光車、游船等組合路線。此外,積極探索將交通載體轉化為消費場景,開發“移動消費空間”,例如聯動沿線村鎮開發“交通驛站+鄉村市集”,延伸消費鏈條。文化遺產利用上,通過“保護+活化”實現價值轉化。用VR等技術活化文化遺產,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可參與項目,形成“展示-體驗-消費”閉環;沉浸場景打造上,依托科技重構體驗維度,構建“數字孿生景區”實現虛實游覽,開發VR全感劇場等元宇宙項目等;文旅業態創新上,聚焦“文旅+”融合,積極布局體育研學、非遺體驗等跨界項目,如自貢鹽井鉆探體驗衍生鹽療服務;探索新興娛樂上,引入劇本殺、元宇宙空間,如開封雙龍巷推出“兩天一夜”實景劇本游,結合妝造、日茶晚酒等業態,吸引年輕客群。一是積極打造文創矩陣,通過梳理歷史典故、非遺技藝、自然景觀等核心元素,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將抽象文化符號轉化為具象IP形象。同步聯動博物館、非遺傳承人建立IP共創機制,推出“非遺大師聯名款”“考古盲盒”等特色產品;二是創新文創產品開發,推動“文創+”跨界融合,基礎層聚焦實用消費,開發文具、家居等日常用品,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進階層打造體驗式產品,如非遺手作材料包等;高端層布局收藏級產品,如非遺技藝復刻藏品等,滿足多元消費需求;三是融合線上線下渠道,打造線上商城、線下商店的O2O模式,線下依托景區、文化街區建設文創旗艦店,設置非遺手作體驗區、IP主題打卡點等;線上搭建文創產品直播帶貨平臺,聯合各類社交媒體開展主題營銷。以實景演出品牌化與夜游經濟生態化為雙引擎,一方面,打造實景演出品牌,深度挖掘地方歷史文化、民俗傳說等核心資源,將抽象文化符號轉化為具象演出內容,打造具有地域辨識度的原創IP,并積極引入全息投影、無人機編隊、智能燈光等技術提升視覺震撼力。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夜游經濟,以“光影+互動”強化場景感染力,以實景演出為核心支點,聚焦核心文旅地標(如古城墻、江河岸線、工業遺址)定制主題光影內容,引入夜間劇本殺、露天影院、星空露營等年輕態業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聯動多元業態形成夜間消費閉環。守護文化根脈,賦能城鄉生長,城投參與文旅業務的每一步實踐,都在書寫“文旅惠民、產業興城”的生動答卷。未來,城投將繼續以“資源整合者、生態構建者、民生服務者”的多重角色,讓文旅融合既留住“詩與遠方”的溫度,又釋放產業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