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速覽丨防范債務兌付風險!償債備付金如何筑起“防護網”?
7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過2024年本級財政決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正式官宣退出地方債務重點省份名單。這是35號文出臺以來,公開報道的首個退出“地方債務重點省份”的省市,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建立償債備付金制度”。
無獨有偶,財政部部長藍佛安7月30日最新發文中亦提到“推動建立償債備付金制度”。頻頻提及的償債備付金到底“何方神圣”,本文對什么是償債備付金,其作用是什么,以及如何建立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討。
01 源起:償債備付金的提出 償債備付金是指各級政府為及時償還到期債務,避免還債扣款沖擊地方預算正常運行,按當年到期政府債務的一定比例在預算中安排的專項資金,是地方政府防范財政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通俗來講,償債備付金就像是一個“存錢罐”,是專門為了確保政府債務能按時還本付息而設立的。
表1:2025年6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概括
單位:億元
項目 | 本月發行 | 本年累計發行 |
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合計 | 11753.22 | 54901.55 |
一般債券 | 3684.58 | 11792.97 |
專項債券 | 8068.64 | 43108.58 |
一、新增債券發行額小計 | 6280.89 | 26126.70 |
一般債券 | 1009.95 | 4520.17 |
專項債券 | 5270.94 | 21606.53 |
二、再融資債券發行額小計 | 5472.33 | 28774.85 |
一般債券 | 2674.63 | 7272.80 |
專項債券 | 2797.70 | 21502.05 |
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24〕52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專項債償債備付金制度,“自審自發”試點地區,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含寧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廈門市)、山東省(含青島市)、湖南省、廣東省(含深圳市)、四川省、河北雄安新區,要加快建立償債備付金制度。
02 緣何:償債備付金的現實意義 03 探索:搭建償債備付金運行機制
落實償債備付金制度,需要完善相應的配套機制,從各地實踐中總結,探索從設立形式、資金來源、運作管理和激勵約束等四個方面搭建償債備付金運行機制(圖1)。
圖1:償債備付金運行機制
1.設立償債備付金的形式。采取分級建立的形式,各級財政部門根據自身財力情況和債務風險狀況決定是否設立備付金,必須在保障“三保”支出、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基本民生等重點剛性支出的前提下設立償債備付金。建議對備付金規模設置下限,如湖北省提出“償債備付金占本級同期政府債務余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
2.明確償債備付金的資金來源。主要資金來源包括債券項目收益、一般公共預算資金、超收收入、結余資金、政府性基金收入等。建議償債備付金的資金來源應更多地回歸項目本身,如海南省提出“對于市場化收入償還債務的項目,結合其收入、償債規模及年限等,扣除當年還本付息需求后,按照項目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償債備付金”。償債備付金將從項目當年收益覆蓋當期本息后的結余部分進行提取,也對項目自身收益、運營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3.做好償債備付金的運營管理。一是實行專戶管理,根據不同用途將資金分配到個子賬戶中。通過穿透式監管和定期督查,實現備付金的及時收繳和穩定運營。二是實現備付金的保值增值,地方政府可參考地方國庫現金管理模式,出臺專項債償債備付金相應的投資運作管理辦法,考慮采取購買定期存款或者投資國債等低風險的方式或委托商業銀行等專業金融機構對償債備付金進行資金運營,在確保資金安全、流動性充裕的基礎上,實現償債備付金的保值、增值。三是做好支出管理。按照非必要不使用的原則,償債備付金應主要用于償還政府發行的債券本金和利息,確保政府及時履行還款責任,應設置科學審查機制,通過明確資金調取的觸發條件、審批流程和歸還要求,確保備付金應急時“用得好”,又避免濫用導致儲備功能弱化。
04 實踐:利用償債備付金規避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