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行兩會一局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領域改革和發展情況重磅發聲!
6月23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辦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場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肖遠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超,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出席講話,并就如何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資本市場十年來結構性變化等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央行:穩健實施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 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
發布會上,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金融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十年。十年來,人民銀行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擴大金融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陳雨露介紹說,這十年,穩健實施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綜合研判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強跨周期的調節,有效應對世紀疫情等內外部的沖擊。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力地促進穩增長、穩物價、穩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堅持管住貨幣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穩健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余額位居世界前列。增強金融普惠共享,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超過20萬億元,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超過5000萬戶。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為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牽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重點領域的風險得到穩妥處置,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 不斷強化數字經濟時代的國家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邁上新臺階。穩妥推動數字人民幣研發和試點,持續筑牢反洗錢、反欺詐的金融安全防線,全面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陳雨露還談到,過去這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有了明顯提高。主要在三點:一是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更加完善,二是逐漸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三是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場化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 陳雨露進一步表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夠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的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的配合。 ?銀保監會: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4萬億元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銀行業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他談到,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同業理財、信托通道較歷史峰值大幅縮減,金融脫實向虛得到扭轉。 數據顯示,保險深度從2.98%上升到3.93%,保險密度從1144元每人上升到3179元每人,大病保險制度從2012年建立以來已覆蓋12.2億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近1.5億人,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4萬億元,為災后重建提供了關鍵資金保障。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貸款平均增速。 同時,肖遠企表示,金融監管部門堅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峰值壓降約25萬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過去十年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隱患得到消除。金融違法與腐敗行為受到嚴厲懲治。“我們制定和修改法律規章70余部,金融法治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依法監管能力明顯提高。向社會公開五批124個違法違規股東。采取多種形式嚴厲處罰銀行保險機構和相關責任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一體推進金融風險防范和金融腐敗懲治。” 此外,肖遠企還表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取得重大進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養老理財試點范圍擴大至十地十機構。2022年5月末,養老理財認購金額超600億元。 對外開放方面,肖遠企表示,十年來共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一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據悉,目前,我國共有中小銀行3991家,包括城市商業銀行147家,農村信用社2196家,農村信用社包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1651家,總資產92萬億元。這些中小銀行的總資產在銀行業的總資產占比是29%,主要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商人服務,貸款占比分別是47%和40%。 肖遠企指出,總體看,當前中國的中小銀行運行平穩,發展健康,盡管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個別機構風險比較高,有的還涉嫌違法犯罪,按整體而言風險完全可控,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將依法受到保護,金融監管部門不遺余力做好相關工作。 ?證監會:資本市場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期貨期權品種覆蓋國民經濟主要領域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證監會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加強基礎制度建設,資本市場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市場體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資功能顯著增強,良性市場生態逐步形成。十年來,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9%,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3%,兩個市場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場投資者超過2億,為服務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具體來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科創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期貨期權品種覆蓋國民經濟主要領域。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圍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基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實現核準制向注冊制的跨越,穩步推進試點注冊制,發行市場化程度、審核注冊效率和可預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關鍵制度得到體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場各方預期。 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目前的接近50%,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總資產十年間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了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并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凈流入。 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實施,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期貨和衍生品法為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礎,“零容忍”執法威懾力顯著增強,市場違法違規成本過低的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性改變。 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堅持通過改革提升監管治理效能,健全市場內生穩定和外部約束機制,及時穩定市場預期,資本市場風險總體收斂、基本可控。近年來也經受住了各種國際國內超預期的沖擊,主要指數穩中有升,健康發展態勢持續鞏固。 談及具體十年來資本市場發生的積極的結構性變化,李超談到具體包括六大方面。一個是多層次的市場體系結構在發生明顯變化。多層次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各市場、各板塊的特色更加突出。二是上市公司結構在發生明顯變化,質量得到了明顯改觀。從經營效益看,上市公司資產規模相比較十年前增長了兩倍,營業收入、凈利潤總體保持比較高的增速,近三年累計現金分紅達到了4.4萬億元,較之前三年增長接近了50%。從治理效能情況看,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大股東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資本市場的痼疾通過集中整治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效應加快顯現。“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性生態加速形成。四是投資者結構逐步優化。專業機構投資者力量持續壯大,截至今年5月底,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達到了22.8%,比2016年提升了6.9個百分點。2021年個人投資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70%以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的理念逐步建立。五是產品供給體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更加豐富。持續優化股、債、期產品結構,豐富風險管理工具,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六是崇信守法、懲惡揚善的導向持續強化。隨著全方位投保體系和“零容忍”打擊違法犯罪的體制機制更趨完善,誠信經營、敬畏法治的市場氛圍正加快形成。 ?國家外匯局:境外投資中國證券超2萬億美元,十八大以來我國外匯市場交易量增長3倍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匯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外匯領域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具體來看,一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更加穩健,體現了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積極進展。具體看,我國內外部經濟發展更加均衡,經常賬戶順差和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保持在合理區間。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更加活躍,跨境收支規模較快增長,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更好地發揮了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 二是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進,已實現較高可兌換水平。具體看,直接投資已經實現了基本可兌換,跨境融資由市場主體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自主開展,跨境證券投資實現多渠道、多層次的雙向開放,境內居民配置境外資產的渠道進一步拓寬,人民幣資產吸引力顯著增強,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證券超過了2萬億美元,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進一步提高。 三是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更加便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具體看,真實合規的經常項目交易得到充分保障,跨境投融資等資本項目手續不斷簡化,科技賦能數字外管進展明顯,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多樣化的外匯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四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外匯市場不斷健全,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創造了良好條件。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十八大以來交易量增長了3倍,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五是外匯儲備資產實現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中國特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今年5月底超過了3.1萬億美元,連續17年穩居世界第一,是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重要的“穩定器”和“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