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發力建設一流營商環境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介紹全省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3月17日,省委召開了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省委書記劉家義對發起九大改革攻堅行動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全省各級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勇于創新突破,狠抓改革落實,九大改革攻堅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天,我受省委常委、秘書長、改革辦主任劉強同志的委托,主要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設一流營商環境、開發區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4個方面的改革情況作介紹。
第一,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我省始終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緊緊圍繞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為真正市場主體,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有效激發了國有企業活力動力,促進了國有經濟提質增效。
一是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企業內生活力不斷釋放。加大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扎實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三年工作計劃,到去年底省屬企業各級權屬企業混改比例達到68%,今年上半年又有72戶權屬企業完成混改,省屬企業新增上市公司3家,控股上市公司達42家。強力推進三項制度改革,逐戶審定企業實施方案,30戶企業將考核結果與職務調整掛鉤,去年以來共有500余名中層管理人員被降職或免職,2700多人因不符合相關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管理人員績效薪酬占比達60%以上。深化經理層管理方式改革,遴選百戶以上控股子企業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在3戶一級企業開展了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積極實施中長期激勵,出臺省屬企業中長期激勵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10戶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累計在195戶非上市公司開展中長期激勵試點。
二是加快優化布局結構,國有經濟質量穩步提高。加大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力度,先后組建山東港口集團、山東機場管理集團和山東鐵路投資集團,港口集團組建后年貨物吞吐量躍居全球首位,今年上半年吞吐量、集裝箱量、效益三大指標逆勢增長。完成山東重工與中國重汽重組,重卡產銷量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三。啟動實施山東能源與兗礦集團、山東高速與齊魯交通聯合重組,組建完成國欣文旅和國欣頤養集團,加快組建綜合性要素交易集團。推動資源向主業集聚,出臺《省屬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實施非主業資產清理整合三年行動,有82戶企業清理退出非主業板塊。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從今年起,連續三年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0%,截至今年6月底,省屬企業今年累計研發投入90.12億元,同比增長19.37%。
三是轉變監管方式,國資監管效能更加高效。深化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制定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在戰略規劃、主業管理等方面加大向投資運營公司授權放權力度。大力實施監管流程再造,精簡辦理要件、辦事環節12項,對涉企審核備案事項全部明確辦理時限,實現“一處受理、并聯審核、網上辦理、限時辦結”。推行改革述職問詢制度,將企業負責人承諾事項及落實情況在省級媒體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建立企業負責人末位淘汰制度,制定省屬企業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改革績效考核評價辦法,依據考核結果對領導人員實行常態化末位淘汰。
第二,關于優化營商環境
在九大改革攻堅行動中,我省各級各部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今年5月份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涉及提升企業便利化水平、精準提供便捷服務、打造透明穩定政策環境等多個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陽光雨露”,為群眾辦事提供更多便利,創業創新創造的新生態逐步形成。
在簡政放權上,按照“減無可減”“應放盡放、放無可放”的原則,依法壓減行政權力、全面下放省級權力,并向各功能區實行按需精準定向賦權,實現了全面減權、放權、授權。聚焦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開展“一業一證”改革,持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在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上,對企業開辦注銷,實行一窗受理、一表填報、全程網辦,實現企業設立登記、刻制印章、申領發票、社保醫保登記、公積金登記1個工作日辦結,企業注銷公告時間由45天壓縮到20天,大大提高了便利度。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實行減申請表、減申報材料、減審查環節,審批事項數量由112項精簡為73項,申報材料由500件壓減至201件,“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在全省推廣應用。對水電氣報裝,小微企業用電,實現接電“零上門、零審批、零收費”,用水用氣報裝環節由3個簡化為2個,時間壓減到不超過4個工作日。對企業訴求,設立“接訴即辦”省級平臺,截至8月底,共受理企業訴求22818件,已辦結22010件,按時辦結率99.96%,辦理結果滿意率99.91%。
在服務與監管上,大力優化政務服務,全面推開無差別“一窗受理”,推動政務服務“一鏈辦理”,先后推出100個高頻民生服務和100項主題式服務,辦理時限、申請材料和流程環節都壓縮30%以上;推進“一網通辦”總門戶與“愛山東”APP政務服務對接,全省2199項服務事項實現上線運行。構建差異化監管模式,制定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年度抽查計劃,涉及34個行業52個部門,抽查事項數量與行業領域居全國前列。
第三,關于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
去年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出臺了《關于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批選擇54家開發區開展試點。從試點和展開情況看,通過改革破除了影響開發區發展的制度性障礙,開發區的體制理順、人員精簡、效率提高、活力增強,制度優勢、開放優勢、創新優勢得到重塑,改革效應逐步顯現。主要改革舉措有4個方面。
一是在創新管理體制方面,各地普遍推行了“黨工委(管委會)+公司”體制,大力精減內設機構,聚焦主責主業,積極穩妥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開發運營職能,讓開發區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雙招雙引”、科技創新、改革開放上來。
二是在精準賦權方面,省里梳理了103項省級行政權力事項,調整由各國家級開發區實施。對上合示范區、自貿試驗區實行“負面清單制”下放權限,明確不予下放權限目錄,其他一律下放。下放薪酬管理權限,由開發區管委會自主確定人員薪酬水平、分配辦法,以崗定薪、優績優酬。
三是在選優配強人員方面,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紀工委書記納入省委或市、縣(市、區)委管理。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原則上由開發區推薦、管理。其他中層人員實行“全員聘用、崗位管理”,打造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激勵機制。去年全省試點開發區面向全省、全國共招聘了34名領導班子成員。
四是在激勵約束機制方面,充分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實行分類分組差異化考核,對分類評價排名前5位的,給予500萬元獎勵。對評價排名后5位的,省委、省政府約談主要負責人,第一年亮黃牌,通報警告;連續兩年亮橙牌,調整班子;連續三年亮紅牌,撤并退出。通過綜合評價、差異考核,大大激發了開發區聚焦主業、創新發展、爭創一流的積極性。
第四,關于財稅體制改革
這是九大改革攻堅行動的重要任務,我省在財政體制、預算管理、支出管理等領域,推出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意義的改革舉措,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更加協調規范。優化財力配置,調整省與市縣之間稅收增量分享比例,提高了省級對區域協調發展的統籌調控能力。明晰事權責任,推出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辦法,確定省對市縣的分檔補助比例,規范省與市縣的支出責任,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強化激勵約束,聚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確定的12項核心指標,建立激勵性財政體制機制,形成“誰轉得快、轉得好,誰得實惠越多”的激勵約束導向。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將省財政直管縣(市)數量調整擴大到41個,既為各市發展減輕負擔,又為薄弱縣加快發展創造了條件,2019年41個省直管縣人均支出水平增長6.9%,高于全省縣級平均增幅4.4個百分點。
二是深化預算管理改革,政府“花錢”更加規范透明高效。按照“建立標準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要求,持續深化預算管理改革。注重“明權責”,把專項資金分配權交給部門,把具體項目確定權交給基層,壓實部門和基層在預算執行中的主體責任。注重“統財力”,全口徑一體化編制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社保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四本預算”,并將各類預算資金與中央補助、政府債券等政府性資金統籌安排,增強了政府財力綜合統籌能力。注重“提績效”,制定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實施意見以及部門預算、轉移支付資金預算績效管理辦法,著力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2020年省級重點績效評價項目資金規模達到703.74億元,增長14.8%。注重“防風險”,出臺涵蓋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預算管理、風險預警、問責管理、信息公開的一攬子監管制度體系,制定推進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發展的12條措施,通過“開前門、堵后門、強監管”,政府債務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透明化軌道。截至2019年底,我省政府債務余額為1.31萬億元,嚴格控制在中央核定的限額以內,風險總體可控。
三是深化支出管理改革,財政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升。通過實施一系列力度大、措施實的改革舉措,最大限度挖掘支出潛力、放大支出效益。聚“零錢”為“整錢”,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2019年省級整合407億元設立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帶動市縣整合390億元,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資金保障。將專項資金由93項壓減到39項,通過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有力保障了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落實。今年又整合設立了科技創新發展資金、中小微企業貸款增信分險等專項資金,集中財力支持“六穩”“六保”。變“死錢”為“活錢”,加大存量資金、閑置資產清理盤活力度,今年上半年統籌盤活存量資金289.8億元,集中用于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和民生改善,避免了資金資產趴在賬上“睡大覺”的問題。以“四兩”撥“千斤”,注重用足用好政府債券、引導基金、PPP等政策工具,切實發揮財政杠桿“撬動”作用。2020年爭取新增政府專項債券額度3234億元,比上年增長97.8%,截至9月7日已發行3092.5億元,集中投向2060個重點項目建設。變“獎補”為“股權”,啟動實施財政資金股權投資改革試點,對企業的“獎補”變為股權,由無償投入變為資本金注入,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重點領域,形成財政資金激勵引導產業轉型發展的長效機制。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