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國企改革脫困:當國企改革遇上全面振興,破局點在哪?
近年來,圍繞落實黨中央關于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部署,東北國有企業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當前東北國企改革實踐也面臨突出挑戰。
近年來,圍繞落實黨中央關于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部署,東北國有企業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有資本布局持續優化。為提升產業集中度,破解發展難題,東北國有企業加速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鞍鋼集團通過重組本鋼集團,使其產量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三,行業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遼港集團大連港、營口港、盤錦港、綏中港等港口資源與業務科學整合,降低同業競爭烈度,為東北亞航運樞紐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體制機制改革進展顯著。為激發國有企業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發展活力,東北國有企業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在建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目前,遼寧省屬國有企業已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取得突破性進展。吉林強化省屬國有企業規范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完善外部董事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著力激發經營管理層活力。黑龍江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持續深化,范圍與力度顯著增強,種種改革舉措有效激發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
歷史包袱逐步化解。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國有企業普遍歷史包袱較重,甚至拖累企業轉型發展。近年來,各方花大力氣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已取得積極成效。遼寧省推動廠辦大集體改革,全省國企“三供一業”項目的管理權移交和資產劃轉全部完成。黑龍江重點清理“僵尸企業”,長期困擾企業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吉林大力實施改善績效行動,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著手,推進“兩資兩非”的處置工作,強化債權清收、賬款清欠。
綜合來看,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正處于由“改革脫困”轉向“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未來需繼續以深化改革為抓手,不斷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東北全面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03 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挑戰,我們與受訪者經過深入交流和探討,總結提煉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東北地區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一)加大力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在東北地區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激發國有企業內生發展活力對于實現東北全面振興至關重要,深化改革是激發國有企業發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要圍繞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績效、晉升體系,優化收入分配和人事相關制度安排。在收入上,貫徹“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堅持“一崗一薪、易崗易薪”,將收入分配向優秀人才、骨干人才傾斜,合理拉開員工收入差距;在人事上,推動“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動真格,通過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等多措并舉,激發中層管理人員和基層員工的危機意識。
二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要在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制定修訂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和“三重一大”決策機制有關制度,明晰權責邊界,優化決策程序,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委的領導作用。要進一步規范董事會制度建設。推動子企業董事會“應建盡建”,動態調整董事會授權管理制度及授權事項清單,明確授權原則和流程,加強授權管理,確保權責對等,強化專門委員會對重大投資、科技創新事項的支持參謀作用。要統籌開展外部董事配備工作,推動科學家進董事會,全面提升集團各層級董事會建設質量。
(二)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一是要持之以恒加強科技創新。要從考核機制上建立起長期導向,培育發展耐心資本,為企業圍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平臺構建和創新載體建設等方向重點投資布局卸下包袱。要爭取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向東北地區重點產業傾斜,尤其針對重大核心技術產品的開發,加大首臺(套)示范應用力度,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加速現有產品成熟,加快目標市場開拓。要強化創新生態建設,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科教和產業優勢,探索國有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創客等創業主體協同創新。
二是要加快利用新技術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依托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持續優化傳統產業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加快流水線生產向網絡化生產轉變,加速企業形態向扁平化平臺化生態化轉變,提升智能決策、精益生產和精準服務能力。要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應注重持續推進減碳降耗新產品、新材料開發與生產。特別是對于石油石化等重化工業,可以采用提高電氣化率,提高綠電消納能力,研究利用新工藝、新技術推動裝置消耗全面降低、規模化實施CCUS項目等方式推動加快實現綠色轉型。
三是要穩健有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強化頂層設計,研究明確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及率先突破的重點細分領域,制定國有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時完善戰略規劃和投資管理,著力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要完善考核激勵,將戰新產業營收、利潤等指標納入經營業績考核指標,根據不同行業,設計具有導向性的考核指標。對處在前沿性強、不確定性大行業的企業,應加快探索容錯機制。要優化產業協同,有效積聚國有企業現有優勢,加快培育孵化專門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企業,在戰新產業領域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持續改良產業發展“土壤”。
(三)提高金融防風險促發展能力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直接關系到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應在發展中著力控制債務規模,逐步化解金融風險。在此基礎上,應加快地區銀行資本補充速率,提升金融促發展能力。
一是多措并舉降低企業債務壓力。要“一企一策”統籌降息策略。充分調研企業經營、財務和還款能力,組織專家、銀行、企業代表研究降息策略,并結合實際情況和市場利率,制定合理降息方案。要推廣聯合授信機制。
其一,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組織銀行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共享企業經營和財務信息,降低信貸風險;
其二,通過明確各銀行在聯合授信中的職責和權利,確保聯合授信工作順利進行;
其三,通過政府貼息、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銀行參與聯合授信,同時加強監管,確保其規范性和有效性。
二是提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允許商業銀行適度提升利潤留存率,促進核心一級資本增加,建議在扣除每年的紅利分配后,剩余利潤可全部投入核心一級資本,增強內循環動力。優化股權結構,吸納更多資本補充,建議通過整合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可以實現股權結構的優化,并且借此優化契機,吸引更多現有股東增資。用好債市窗口,適當提高資本債規模。今年將是各商業銀行資本債發行的窗口期;加之LPR持續下行、銀行息差逐步收窄,在從眾效應下,銀行資本債票面利率有望進一步下降,對商業銀行擴大資本債規模較為利好。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放大有限資本,以減緩業務發展慣性對資本的消耗。
(四)創新人才工作機制
人才是東北全面振興的第一資源和最大支撐,面對近年來東北地區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來的現實困境,國有企業亟待明確自身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以更加多元、靈活的體制機制,吸引培養使用人才。
一是強化人才引進措施。優化引才政策,建議在人才個稅減免優惠、教育醫療特殊通道等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創新引才模式,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探索打造“人才飛地”,即通過在發達城市設置科研院所的方式吸納領軍人才,以便于既能滿足人才綜合所需,又能更好地服務于北方制造基地。涵養人文關懷,通過暖心之舉打動人才、留住人才,建議針對人才配偶、子女教育、就醫等生活所需構建優惠通道,對于重要人才的住房、購車給予適當補貼,增強其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改善人才培養環境。搭建更好的人才培養平臺,構建“院所+高校+企業”產學融合定向培養機制,做好卓越工程師、碩博學位在職教育和二次培養,助力企業拓展人才發現、培育和選拔平臺。引導樹立正確輿論導向,注重講好“東北故事”,加大東北地域品牌宣傳力度,強化地區吸引力。
三是優化人才使用機制。營造良好的內部生態,堅決摒棄人才成長過程中“人情世故”的影響,讓每一位人才的成長與選拔都在陽光下,形成良好的導向與示范。加強人才成長規律的研究,鼓勵企業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科學設置多樣化的發展軌道,使人才從入職那一刻起,就能夠看到自己未來的清晰“畫像”,明確自身成長路徑。構建更具針對性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更多企業大膽采用揭榜掛帥、摘標競標、超額利潤分享等靈活方式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和創新潛能。
來源 :國資報告
作者:馮雪飛、于長宏(作者單位為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遼寧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產業鏈治理能力評價與優化路徑研究》【L23BGL001】階段性研究成果)